在中国,“乡村博物馆”形态脱胎于历代保留下来的宗祠、名居以及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村史馆”,后期亦吸收国外乡村博物馆和家庭博物馆的建设经验,衍生出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大遗址公园、古村落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元形态。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政策,乡村博物馆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深圳展厅设计公司那天数字整理了一些关于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政策和现状,分享如下。
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乡村博物馆伴随农村文化事业繁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先后通过五批次全国性调查,将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十三五”时期,各地科学发掘、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主动作为、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例如,2013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打造一批“活态化”乡村博物馆;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新建100家社区(乡村)博物馆;2016年吉林省启动“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先后建成乡村博物馆91处。
2022年3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不仅廓清乡村文化产业矩阵的潜在资源要素,也为乡村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印发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并从基本定义、建设目标、建设要求、服务要求、运管要求、认定程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今年初,乡村博物馆建设被列入浙江省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文化共富,打造高品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少于400家。此前已基本完成“县县都有博物馆”的建设目标,正在以村级为单位建设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建设从最初的各自生长,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乡村博物馆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都需要乡村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各地都在推出相关政策,积极建设乡村博物馆的原因。